1月3日,《美丽人生》重映,以4K高清修复和大家见面,这部时隔22年的经典之作又重新回归,让人欣喜不已。
《美丽人生》被奉为“有生之年必看影片”,22年前在戛纳首映时,曾让全体观众起立鼓掌长达12分钟之久,时至今日,在豆瓣的评分仍为9.5分的高分,经典当之无愧,也让大家万分期待。
《美丽人生》是一部二战题材,讲述的是在法西斯摧残下的人们的现状,而故事线从圭多一家人开始,原本一家三口幸福的生活在一起,谁知灾难从天而降,在约书亚五岁生日那天,这家人被送往集中营,即将直面生离死别。
即使现实如地狱般痛苦,但父亲圭多却为儿子营造的如天堂般美好,最后,儿子得以保全,心灵没受到一丝伤害。
如果父母对子女最好的爱是什么,我想这便是答案,在孩子幼小时,悉心照顾他成长,像爱护眼睛一样,呵护他的童心。
在《美丽人生》中有两个片段,至今让我记忆深刻。
一次是圭多带儿子走过一家商店,商店的门口写着:犹太人与狗不得入内。
约书亚有点质疑的问父亲,为什么这么写?圭多轻松回答:
“因为他们不欢迎犹太人和狗,各有各的喜恶,你不喜欢蜘蛛,我不喜欢野蛮人,明天我们就在我们书店门口立个牌子,蜘蛛和野蛮人不得入内。”
孩子恍然大悟,笑容再次回到脸上。
这显然是侮辱性的话语,如果尝试解释或讲道理,很容易给孩子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;但当以玩笑一笔带过,把这一切变成个人喜好,孩子就不会再认为自己不好。
之后,纳粹对犹太人的政策越来越严,圭多和儿子都是犹太血统,于是就被带走,送往集中营。多拉(约书亚的妈妈)虽不是犹太血统,却也跟随丈夫和儿子一起被带走。
在集中营里,如同人间炼狱,劳动力暂时可以保住性命,但老人、孩子都要被送往毒气室,包括约书亚在内。大人尚不能忍受集中营的痛苦,随时有可能殒命,何况还带着一个孩子,如何让他健康长大且心灵不受伤害,身为父母的圭多和多拉,再三思考下,把这一切变成了“游戏”。
如果身处游戏中,服从命令、不能哭等难以忍受的事情,就变得可以忍受;因为怕被捉,玩起了捉迷藏,孩子乐在其中。
圭多说,只要在游戏结束后,集满1000分,就可以赢得奖励——坦克,但如果你哭,或想吃点心,或想要妈妈,就要被扣分,什么也得不到。
整个游戏过程中,约书亚完全投入其中,而圭多呢,他只能随时装着开怀大笑,告诉孩子该如何执行“游戏”,并带着他东躲西藏。
直至德国战败,纳粹着急杀人灭口,圭多只好把儿子藏进铁皮箱,他前去寻找多拉,谁知他拦下了运送运送犹太女人往地狱的车,把自己送入虎口。
犹太士兵拿枪指着他,把他押往处决地,路过约书亚藏着的那个箱子,仍然嬉笑着冲儿子眨眼,高举双手做出大幅度摆手的动作,犹如仍在游戏中,彷佛还会回来。之后只听数声枪响,结束了他的生命。
天亮后,美国大兵开着坦克来到集中营,解放了这里的犹太人,约书亚坐上了他期待已久的坦克,扑进妈妈怀抱里,大声高呼,我们赢了,我们赢了。
是啊,他是赢了,因为有这样一位父亲,为他撑起了整个天空。
当一个孩子的童心被牢牢的守护住,他是赢家无疑了。
《奇葩说》最近有一期的辩题题目是:父母该不该告诉小朋友,童话都是假的?
作为反方的傅首尔这样说道,“童话,从来都不是谎言,它是现实灵魂的救赎。如果现实给了你一张坚毅苦涩的脸,请你一定要留住心中那颗童年曾给你的最甜的水果糖。”
一旦长大,生活的苦会扑面而来,用什么能抵御这些苦?唯有童年时留在记忆里的那一点点甜。不要着急将童心抹去,而是将它留得越久越好。
杨绛在《我们仨》这本书中记录过钱钟书先生的一些趣事。
钱钟书,即使到高龄仍童心未泯,他特别喜欢带女儿以及叔父家的女儿玩,故意引孩子们说一些“不文明”的话。但孩子懂事偏不说,钱钟书就变着法子,或做手势,或用话套,引诱她们说。
待孩子说出来后,钱钟书又以教育的姿态告诉孩子们不可以说“不文明”的话。于是孩子就围绕着他吵吵个没完,他却以胜利者自居。
女儿暑假回上海,他趁女儿熟睡,偷偷地在她的肚子上画了一个大花脸,这一举动被杨绛训斥后,转而改为往女儿的被窝里藏东西,看到女儿发现后惊叫,他在一旁开心大笑。
另外,钱钟书还很喜欢看《西游记》,他看的方式与别人不同,他边看、边学、边比划,口中还念念有词,一会儿“老孙来也”,一会儿“猴哥救我”……
这样的“玩乐”,钱钟书百玩不厌,乐此不彼。
晚清词人沈周颐说,“若赤子之笑啼然,看似至易,而然实至难者也。”如果一个大人还会像孩子一般发自内心的笑,看似是一件很容易的事,其实很难做到;而如果一个人在年迈时还能保持童心,更是难得。
以至于杨绛在晚年时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:我这辈子最自豪的事就是守住了钟书的痴傻。
当一个人在内心藏有一份童心,其实是一份初心,是一种对生活葆有热爱的心。这种心境不仅能给自己的心灵留有一处栖息地,更能给予战胜困难和悲伤的勇气。
孩子迟早要面对生活的苦,何必要让这些苦提前到来,不如陪孩子把童心留得久一点,多藏进一些美好。
朱永新在《让孩子创造自己》一书中说,没有童心的童年,很难有幸福的成年。童心是一个人对世界抱有的美好幻想,如果没有了童心,想象力和创造也就没有了,生活将开始变得平庸无奇。
如何保护孩子的童心?这几件事可以做一下:
曾有一位知乎网友分享她的经历,我觉得做法挺好。
冬去春来,天气渐渐暖和了,已然有了十几度,但是她女儿仍然不肯脱下那件有兔子尾巴的花棉衣。
于是,母女两人走在小区里,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,妈妈穿着裙子,而女儿穿着棉衣。
这时,必然会遇到一些熟识的邻居打招呼,他们会一一惊呼:“小A怎么啦?穿这么厚的棉衣!”然后,妈妈一一笑着回应:“她喜欢这件棉衣,不舍得脱。”
毕竟穿着棉衣自己也不舒服,转悠了半天,女儿被热得汗流浃背,不得不主动脱下了棉衣。
自始至终,这位妈妈都没有引诱孩子脱下,而是尊重她的决定。而孩子穿上兔子棉衣,内心得到满足,当热得不行,她也明白不能再穿了。
一切顺其自然,不必强求,孩子自会明白。
这让我想起有些曾是孩子而如今长大的大人,或会买很多的娃娃放在家里,或经常会跑到游乐场畅玩一通,无不是小时候的童心未被满足,长大后来填补。但当初的心境已不再,买再多也无法填补当初的空白。
如果想要保护孩子的童心,多跟随他的脚步,以他世界的视角,陪他一起玩下去。
在《音乐之声》这部电影中,有一个年轻活泼的修女玛丽亚,她到特拉普上校家当家庭教师。
上校的七个孩子被严格管教,家里的气氛沉闷且压抑,当玛丽亚来到此,他们试图用恶作剧把她赶走。
可是这位善良的老师并没有向父亲“告发”,而是努力和孩子打成一片。她用旧窗帘给孩子们做了游戏服,她教孩子们唱歌欢迎男爵夫人的到来,她陪同孩子们一起到野外的草坪上高声歌唱……
渐渐的,孩子们的心也随之打开,天性得到释放,变得快乐极了。
如果没有玛丽亚的到来,恐怕孩子们还要继续过程沉闷且单调的生活,但她带来的这一些美好,将永远的驻扎在孩子心里。
同样,父母也可以这样做,陪同孩子做一些他们喜欢做的事情,呵护这份童心。
如同圭多向儿子解释“犹太人和狗不得入内”的情况一样,很多时候,父母也需要向孩子隐瞒一些现实。
不是说对孩子说出真相,他会承受不了,而是当下没有必要让孩子知道这些,长大后自会懂得,生活会慢慢交给他。
罗曼罗兰说,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,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。
当孩子的童心被保护的很好,长大后,他们会对这个世界多一些善意,即使身处炼狱,依然有一颗积极向上和热爱生活的心。
|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x
|